“虞坂古鹽道”碑
運城因“鹽運之城”而得名,而因鹽運而設城,中國也就僅此一處。幾千年豐富的池鹽文化,造就了這里輝煌的鹽運歷史。
近日,記者一行來到位于平陸縣的虞坂古鹽道。這里曾是河東鹽運的交通要道,也是“伯樂相馬”“假虞伐虢”“唇亡齒寒”等典故的發(fā)生地。2013年,虞坂古鹽道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伯樂相馬故事發(fā)生地
“世有伯樂,然后有千里馬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”唐代韓愈這篇《馬說》的古文,相信很多人都背誦過??缮儆腥酥?,伯樂就是在這條虞坂古鹽道上,慧眼識得千里馬的。
當年,伯樂到處物色千里馬,無功而返。后來,他想到虞坂交通要道每天拉鹽車的牛馬很多,便來到了這里,終與千里馬相識。至今,在離虞坂古鹽道不遠處還有兩孔窯洞,名為““伯樂仙府”,傳說伯樂當年在此居住過。20世紀90年代,有關部門對舊窯洞進行了加固修建。
古往今來,關于“先有伯樂,還是先有千里馬”的問題爭論不休??梢哉f伯樂成就了千里馬,也可以說千里馬成就了伯樂,這是一個相互成就的故事,但在平陸當地人心中,卻有另一番解釋。
“當地人將伯樂、馬、虞坂古鹽道并稱為‘伯樂三仙’,他們認為三者同樣重要。”原平陸縣文化局文化站站長張和成說。
現存最早的人工道路
虞坂古鹽道除了伯樂相馬的故事,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輝煌的歷史。
“已故的景克寧教授曾說,這是華夏第一路。因為它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現存的、有據可查的、最早的人工道路,同時也是至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條道路?!睆埡统烧f。
虞坂古鹽道始鑿于西周初期,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才廢棄。
這只是文獻記載,但其實我們的先祖運鹽歷史悠久,在平陸當地一直流傳著“禹鑿虞坂”的傳說。
初夏時節(jié),沿著山間崎嶇的羊腸小道行走,路兩旁郁郁蔥蔥,植物的清香撲面而來。腳下是深深的馬蹄坑和木輪車長久碾壓留下的車轍,今人透過這些歷史痕跡,仿佛看到了古道上熙熙攘攘運鹽的情景。
路旁有一斷石上書“青石槽”,青石槽也是虞坂古鹽道的俗稱,整段路很是狹窄,一邊是懸崖,一邊是山,路是從堅硬的山石中深挖開鑿出來的,青石上的道道鑿痕十分清晰。
青石道道鑿痕
張和成說,古時沒有先進工具,為鑿開堅硬的青石,大禹指揮人水火并用,利用鹽池的白礬、鹽、硝放在石頭上燒,然后用水澆滅,石頭龜裂后就一層層鑿開,運用的是熱脹冷縮的原理。
路旁青石上的道道鑿痕,正是先祖?zhèn)冎腔鄣囊娮C。
河東鹽運的交通要道
鹽是人類生活必需品,因此鹽運無比重要。虞坂古鹽道正是古人為了把河東鹽運至中原、西北乃至全國而開辟出一條道路。
“鹽從此處運出去,到茅津渡過河,然后銷往各地。”張和成說,“歷朝歷代都是國家控鹽,最早運鹽之路只有一條,明朝時為運鹽方便,當時的巡鹽御史令人在山上又加修了一條道路。兩條路,一條人負重上,一條空車下,分開走。”
古鹽道口的平坦之地就是以前的驛站“平頭鋪”。古時鹽袋50斤為一頭,一頭牲口可馱300斤,運鹽工和牲口一路顛簸到此處慢慢進入平地,終于可以休整,牲口也可以多馱點,四頭牲口換三頭,故稱“平頭”。1982年,這里還有生產隊居住,后來因山中水電不好解決,便整體搬遷了。如今,我們依舊能從綠蔭掩映的山間看到當初住人的層層窯洞。
“卸牛坪”村路標
不僅如此,這一路的很多村名都是因運鹽產生的。比如,來虞坂古道路過的村莊“卸牛坪”,據說以前還有“卸牛廠”“響鈴彎”等,可以想見古道上車馬喧囂的場景。
繼續(xù)前行,一路上坑坑洼洼,其中最難走的一段叫“牙槽口”,也稱“猴兒牙槽口”,形容路上的立石猶如猴子鋒利的牙齒。這些尖尖的石頭混亂地豎直排列著,馱著鹽的馬匹走在路上,常會被尖利的石塊戳破蹄,馬匹兩腿一軟前傾撲地,馬頭便磕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。張和成說,考古學家2004年從此處清理出了很多馬牙。
運鹽之路漫長而艱險,這條古道上的坑坑洼洼承載了多少運鹽工的汗水和淚水,他們肩扛背馱著一包包沉重的鹽袋,一日又一日在這條路上奔波。
入晉出虞的戰(zhàn)略關隘
“古鎖陽關”門洞
沿著崎嶇的小路向山上行進,一座高高聳立的城門巍然屹立在小路中央,門樓上寫著“古鎖陽關”四個大字。
“古鎖陽關”,意為鎖住陽關大道。此處地勢險要,一面是萬丈懸崖,一面是山峰突兀,若要穿過,只能過關。
這座佇立在山崖上的雄關,就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晉國的南大門,也是晉虞兩國的分界線。正是因為古鹽道在當時的虞國境內,山勢陡峭,道路曲折,極其難行,故名虞坂。
此關是晉國通往虢國的必經之路,“假虞伐虢”兩次借道,借的就是虞坂古鹽道。當年晉軍打敗虢軍,攻占下陽,三年后強渡太陽渡,攻下上陽,滅了虢國。
張和成說:“上陽城在今天的三門峽附近,下陽城是老平陸縣城所在,現在的平陸縣城歷史曾名大陽城。這里可說是‘一關鎖三城’,一夫當關萬夫莫開?!?/span>
站在門洞下,雖已入夏,但仍能感到陣陣涼風,眼前如見當年兩國戰(zhàn)士行經此處不可擋的氣勢。而古鎖陽關歷經千年風雨滄桑,默默見證著一切。
古道上的深深車轍
門洞內的墻壁上書寫著元好問的《虞坂行》,“虞坂盤盤上青石,石上車蹤深一尺”,開篇兩句便把古鹽道的險峻和人馬的艱難形容得淋漓盡致。
歷史滄桑的實物見證
順著山路繼續(xù)下行,便來到了張和成念叨的“兒女窩”。
傳說,當年舜帝帶著妻子也加入了修路隊伍,他們在此處附近休息了一晚,之后便生下了兒女。他們當年休息的巨石,夾在古道黑石間,分外顯眼。
“因為石頭被舜帝躺過變成了白色,也叫‘天子床’。唐代李世民也曾躺過,果真成了天子?!睆埡统山榻B。此床長九尺,寬五尺,有一說是“九五至尊”的來歷。
立足此處,舉目眺望,便可看見當年舜帝撫琴的地方。據張和成介紹,再往前走,山上有塊凸石,名為“小鬼額頭”,相當于砥柱石。古鹽道十八盤,峭壁懸崖,崎嶇異常,下大雨、大雪時,更是艱險無比,尤其下雪天白茫茫一片。而神奇的是這塊石頭上不落雪,有經驗的老馬看到它,便知道該往哪里走,應在哪處拐彎。
張和成說,他當年在安邑上中學,來來回回走的也是這條古道。
虞坂古鹽道沿用幾千年,直到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日軍占領鹽池,繞開險峻難行的虞坂鹽道,重新修筑了一條公路。后來,虞坂古道仍有老百姓行走,但隨著更便捷的交通工具出現,古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。
曾經車水馬龍、一片繁華的古道,如今人跡罕至,但不論是“伯樂相馬”的人才戰(zhàn)略,還是“假虞伐虢”的軍事計謀,或是“唇亡齒寒”的歷史教訓,都足以在歷史留下了沉甸甸的一筆,讓今人汲取古人的智慧。